开栏的话
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运作将于2025年12月18日正式启动。在这一重大历史节点日益临近之际,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将重磅推出《投资自贸港》栏目,走进一批有实力、有口碑、有代表性的企业一线,以探营者的亲身体验和真实视角,以视频和文字报道的形式,生动呈现企业在自贸港的运营亮点、投资价值与发展规划。
我们将聚焦政策红利释放、产业集聚加速、人才引进落地等热点,透过企业故事和“人”的成长,真实记录这片热土正在发生的变化。9月1日起,让我们一同走进《投资自贸港》,感受澎湃新潮的创业氛围,见证海南自贸港迈向更高水平开放的新篇章!
■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迎春
安防巡检的无人机、海洋监测的无人船、深海探勘的水下机器人……近日,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走进海南飞行者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飞行者科技)展厅,“硬核装备”陈列其中,数款无人机大小不一、功能各异,却同样令人眼前一亮。
这些可不是普通的无人机,它们全都搭载了“智慧大脑”,会学习,能思考,甚至可以自己做决策,如今正广泛应用于自然资源调查、能源、应急、电力、交通等诸多场景。
“你看这架flyer-qx350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,是我们的一款‘拳头产品’。”介绍起这些产品,海南飞行者科技创始人兼总经理翁泽龙如数家珍。“它兼具高强度与轻量化设计,适合长航时、大载重任务,不管是测绘地图、监测环境,甚至送快递,它都在行。而旁边这台深海勘探水下机器人能轻松下潜450米以上,支持精准定位与自主控制,不久前刚荣获了2025法国设计奖产品设计类金奖。”
值得一提的是,该公司自主研发的多维感知决策一体化无人机系统,利用定位、视觉、避障传感器等融合技术,弥补了在卫星信号丢失或因障碍物遮挡致信号减弱等复杂场景下,无法精准控制无人机起降、定位、避障和控制的技术短板。
“既能上天、又能入海,这些设备可以实现协同运行吗?”面对记者提问,翁泽龙信心十足。“当然可以。通过我们开发的空海跨域协同控制系统,无人机、无人船与水下潜航器已经实现‘三端联动’,构建‘空—海—潜’全域数据的实时互通与智能指挥闭环。”
作为一家海南本土企业,飞行者科技创立于2016年,主营业务为无人机、深海潜航器和无人船的研发与制造及行业应用、空间信息数字化等,以聚焦解决各类实际应用场景中的痛点而广受市场认可。
这家从海南本土成长起来的企业,初创时只有几个人,第一架产品是东拼西凑出的3万元工业无人机。而如今,他们靠着自主研发创新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。公司累计承担了9项国家级示范科研项目,参与了2项国家标准的制定,还获评为海南省无人智控工业设计中心。
飞行者科技飞速成长,靠的是什么核心竞争力?“我们提供的不只是无人机,而是以定制化设备为基石,提供‘硬件+数据服务’一站式解决方案。”在翁泽龙看来,无人机产业竞争的焦点已经从“制造”转移到真正贴合场景的“智能服务”。
以创新突围的飞行者科技,选择海南扎根并非偶然。“作为海洋大省,海南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资源与业务需求,深海潜航器在这里大有用武之地,可广泛应用于海域探测、水下科研、船舶检修等场景,市场前景广阔。”翁泽龙说。
与此同时,海南自贸港的政策优势,也为低空经济与海洋科技企业提供了宝贵试验场。“向海图强”“向天图强”“向数图强”,海南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,也让飞行者科技进一步找准发力点。
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。目前,公司已组建起一支结构合理、层次丰富的人才团队,其中包括海南省高层次人才(C类3人、D类2人、E类5人)以及南海系列“南海英才”2人。“很多选择加入我们的伙伴,正是看中了海南在低空与海洋经济领域的巨大前景,这里不仅是热土,更是技术人员实现价值的舞台。”翁泽龙说。
自贸港的政策红利,也正在实实在在转化为企业的发展动力。他举例道:“我们刚引进了一台47万元的高性能3D打印机,通过‘零关税’政策节省了6万元税款,直接减轻了成本负担。”此外,自贸港对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个税实际税负超过15%的部分予以免征,这让企业在引才、留才方面更具竞争力,“人才优势正在不断转化为我们的技术优势。”
随着海南全岛封关运作的临近,翁泽龙充满期待:“封关以后,跨境物流、国际业务往来都会更加高效便捷,为我们拓展海外市场、开展国际技术服务提供极大便利。”他希望,飞行者科技能乘着自贸港的东风,真正实现“越飞越高、越飞越远”的愿景。
(本报海口8月31日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