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次盛会,海南各市县走出了不同特色的产业招商路径。 10月17日,“共建自贸港 共享新机遇”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(海南)在海口举办,活动期间成功促成110个项目集中签约,另有一批批项目正在考察洽谈中,重点涵盖现代生物医药及高端食品加工、高端装备制造、商业航天、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领域。 海口彰显省会担当,儋州锻造产业引擎,文昌剑指航天新城,澄迈构筑数字枢纽……会上,海南省各市县以其卓有成效的实践,提供了特色发展的关键答案,也勾勒出了海南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。 南海网、新海南客户端 记者 姚皓 海口: 200亿元签约交出省会亮眼“成绩单” 海口市作为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(海南)协办单位和属地城市,此次以“最高标准、最实举措、最优服务”推进招商签约、综合服务保障、嘉宾考察接待三项核心工作,交出了签约金额200亿元的亮眼招商“成绩单”,有力彰显了自贸港建设中的“省会担当”。 海口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、副市长冯勇介绍,为确保大会圆满顺利,海口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工作专班,统一指挥、定期调度。通过织密安全、消防、食品卫生“安全网”,为参会企业安排专属联络员并提供“一站式”服务的“优服务”,以及水电网场馆设施全程护航的“强保障”,全面体现了自贸港的效率和“温度”,获得与会嘉宾一致好评。 在招商引资方面,海口提前谋划,主动出击,组建市领导带队的招商专班开展靶向对接。本次大会成果丰硕,海口共签约57个项目,签约金额达200亿元,均约占全省总数的一半。签约企业显示度高、代表性强,吸引了包括中国黄金集团、中国航空器材、通用三洋等在内的多家世界500强、中国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。由海口主办的现代生物医药与高端食品加工专场活动,更是促成27个项目签约,签约额超过114亿元,为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。 冯勇表示,海口借助此次大会契机,积极推动大会成果落地深化。今年以来,海口借助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契机,营造“大招商、招大商”浓厚氛围,狠抓“签约率、落地率、开工率、投产率”,以项目引领产业强链行动,前三季度签约落地重点项目120个,20个项目已在年内升规纳统。外资到账超90亿元,同比增长90%。本次海口市签约项目全部属于市“5+3”重点产业体系范围,其中数字经济、生物医药、先进制造三个领域签约额超100亿元,项目落地后将有效带动主导产业发展。 为持续拓展大会成果,海口将进一步推动产业强链延链补链,用好用足大会的辐射效应、溢出效应,重点推动招商成果转化,服务签约项目尽快落地;多措并举持续狠抓招商引资;优化服务质量,固化服务保障长效机制;并深化与参会省市及省内兄弟市县的区域协作。 “海口将始终以‘最优环境、最好服务’承接产业转移、吸引优质投资,着力为海南自贸港建设贡献海口力量。欢迎更多企业来海口共寻机遇、共谋发展。”冯勇说。 儋州: 产业引擎驱动海南高质量发展“第三极” 儋州市当前正奋力打造海南高质量发展“第三极”,近年来在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。 儋州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、副市长陈评介绍,近年来,儋州洋浦充分依托海南自贸港的政策、区位与资源优势,积极利用产业转移发展对接平台,推动与全国各地区的产业协同与优势互补,助力海南自贸港经济高质量发展。 产业发展成果上,儋州洋浦已在多个重点领域实现突破。在石化新材料产业方面,以海南炼化为“链主”,成功承接了山东京博年产200万吨沥青及10万吨POE新材料、湖南石化17万吨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、奥克化学20万吨环氧衍生绿色能源新材料等一批关键项目,有力推动了产业链的补链、强链与延链。 新能源产业方面,立足“海上风场资源+装备制造+国际市场”的发展思路,吸引了来自四川、上海、江苏等地的东方电气、远景能源、亨通海缆等多家装备制造龙头企业落户,正全力构建面向东南亚的海上风电全产业链。 数字经济方面,儋州打造了全国首个数字加工贸易区,润泽国际信息港智算中心等重大项目落地,并吸引桉菏数产等链主企业入驻开展“来数加工”业务,目前已有33家数字贸易企业在儋州注册。 健康食品产业方面则充分运用加工增值免关税等自贸港政策,成功引进海南澳斯卡国际粮油、黑龙江大庄园、江西煌上煌、马来西亚闵和粮油等一批国内外优秀企业。 生物医药产业方面,通过制定专项规划,已吸引青岛海智源、万特制药、合肥特菲等研发与生产项目落地。 陈评表示,在全市共同努力下,儋州今年以来已签约产业项目102个,固定资产投资约383亿元。在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(海南)中,更有10个标志性项目成功签约,为未来经济发展储备了新动能。 下一步,儋州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,紧紧围绕新能源、新材料、数字经济、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,持续引进和承接更多与自贸港政策相契合、与本地产业相匹配的优质项目,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儋州力量。 文昌: “三链协同”撑起航天之城新机遇 “国际航天城”是文昌最亮丽、最具代表性的“城市名片”;“商业航天”是文昌最吸睛、最具标志性的“产业名片”。 文昌市委常委,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、副市长袁世英介绍,文昌拥有独一无二的区位条件,是唯一兼具“低纬度”与“滨海发射”双重优势的航天基地,地理条件不可复制。此外,企业在此还能充分受益于海南自贸港“零关税、低税率、简税制”及国家部委专为商业航天定制的优惠政策。在产业生态方面,文昌已成功引进火箭院、中国星网等链主单位,汇聚了近3000家企业,其中航天类企业超过700家,初步构建起“火箭链、卫星链、数据链”三链协同的良好产业生态。 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(海南)上,文昌依托其产业与政策吸引力,成功签约九天行歌火箭贮箱及动力系统总装基地、卫星结构热控产品产线、航天超算中心数字加工贸易等9个重点项目,总投资额达16亿元。 这些项目呈现出多元的亮点。其中,航天产业链承接成效显著,本次签约及年底前有望落地的一批项目,总投资有望超百亿;商业航天全产业链正加速闭环,发射场已具备“双工位、多型号、高频次”发射能力,火箭总装厂已投产,卫星超级工厂即将建成;“航天+”融合业态蓬勃发展,通过“航天+信息”实现了国内首单气象卫星数据出口,并牵头开展多个国际数据合作项目,同时“航天+文旅”也势头强劲,发射观礼带动周边民宿预订率超90,航天主题文旅项目正加速成为海南旅游新标杆。 袁世英表示,目前文昌已启动国际卫星数据交易服务平台建设,计划牵头成立亚洲商业航天联盟,联合东亚、东南亚、南亚、中亚及西亚地区伙伴,搭建民商航天国际平台,启动全球卫星AIT总部基地建设,打造面向全球的共享AIT工厂,支持500公斤级卫星批量生产。 与此同时,文昌航天瑶光观礼平台、航天观礼中心、极星陨石博物馆、航天科普中心已投入使用,航天主题公园正加速落地。2025年夏季发射活动带动周边民宿预订率超90%。预计明后年,航天文旅产业规模将不断突破新高,并有望成为全球航天文化新地标。来文昌看火箭发射,已成为游客到海南必打卡项目,未来一周发射一次火箭将不再是奢望,到海南看火箭也会成为一种标配。 “文昌已经迈入多重发展机遇叠加期、高质量发展的窗口期、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期,诚挚邀请各位企业家常来文昌走一走、看一看、住一住,欣赏碧海蓝天的自然之美,感受千年古邑的古朴厚重,体验航天事业的逐梦苍穹。”袁世英说。 澄迈: 最快7.5小时高效助企落地千亿级数字经济产业园区 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(海南)数字经济产业专题会上,共吸引了腾讯、华为等超160家国内外知名企业近200名嘉宾参加,现场签约中阿国际科创园创安嘉业项目等重点项目32个,总投资额超过46亿元,成果丰硕。 “这场专题会的成功,坚定了澄迈发展数字经济的信心。”澄迈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柴淼介绍表示,作为海南自贸港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阵地,澄迈近两年累计签约数字经济项目33个,意向投资额47.367亿元,覆盖了跨境人工智能、游戏、跨境电商等多个赛道,为海南数字经济产业链注入了强劲动能。 澄迈作为海南省唯一连续2年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的县级行政区,全面实施“青年澄迈、文化澄迈、数智澄迈、幸福澄迈”的“四个澄迈”发展战略。在数字经济领域已培育千亿级数字经济产业园区——海南生态软件园,园区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、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、首批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。注册企业超17000家,2024年营收超2000亿元,税收120亿元。 下一步,澄迈将不满足于简单的企业集聚,而是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可替代的、富有生命力的“产业新生态”,多措并举推动数字经济产业做大做强。 在政策体系方面,将持续完善覆盖数字贸易、游戏、跨境电商等重点领域的专项政策,并通过推广券、算力券、企服券等多元化工具,精准支持企业创新发展;在出海战略方面,将围绕跨境电商、游戏、数字文化等五大场景构建企业出海服务体系,其中PlayOL平台已助推114款游戏成功出海,海外注册用户超360万,跨境电商领域也已与12个国家60余名外籍主播合作,直播场次超3000场;在服务生态方面,通过打造专业化“招商铁军”、将企业注册时间压缩至半天、项目落地最快7.5小时等举措提升服务效率,并为404家企业配备“一对一”服务专员,同时建立“母基金+子基金+专项基金”组合体系,为企业提供全链条金融支持。 未来,澄迈将进一步构筑精准的政策体系、打通全球化的出海通道、打造极速高效的服务生态,不仅要做企业成长的“沃土”,更要成为助力中国企业扬帆出海的“枢纽”,与广大企业家共同打造充满机遇的数字经济“产业新生态”。 |